发布时间:2021年12月03日 来源:《中国国防报》
2008年8月8日,格鲁吉亚军队突然进攻意图脱离己方的南奥塞梯以及俄罗斯维和部队。俄罗斯随即发起反击,经过5天激战,达成战略目的。俄罗斯虽然在战争中暴露出军事准备方面的不足,但通过运用政治动员手段,为赢得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一些细节值得回味和思考。
阐明己方主张 影响各方态度
中国古人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站上道义制高点,俄罗斯及时发声、阐明主张,不仅赢得了古巴等国的支持,而且使西方国家不敢轻举妄动。
战前,俄罗斯外长多次向格鲁吉亚重申,前有1992年“格鲁吉亚奥塞梯冲突调解及混成维和力量进入原则协议”,后有1996年“格鲁吉亚与奥塞梯冲突双方之间安全保障和增进互信措施备忘录”,格鲁吉亚不得使用武力解决南奥塞梯问题,使格方出兵陷入师出无名的境地。
战争爆发后,俄罗斯提议联合国安理会,谴责格鲁吉亚在奥塞梯冲突中使用武力。遭到拒绝后,俄又声明,格方在进行种族灭绝,而俄方在进行必要的人道主义干预和强制实现和平。
获悉格方行动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结束休假,宣布进行强制维和行动;总理普京参加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立即飞抵北奥塞梯一线坐镇督战,向世界展示俄方强硬决心。在国内,北高加索军区检察院就俄方维和士兵被格军打死事件展开专项调查,向民众阐明对格方采取军事行动的必要性,营造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的氛围。
对于俄罗斯的迅猛反击,美国虽然对俄方发出“严厉的警告”,但始终未派一兵一卒支援格方;欧盟内部对是否制裁俄罗斯出现分歧,意大利表示不支持欧洲成立“反俄联盟”。国家之间的博弈中,各方支持谁、反对谁,首先取决于自身实际利益得失,但俄罗斯努力营造的国际舆论氛围以及展示的战争决心,客观上对各方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开展境外动员 扩大自身力量
苏联解体造成主权国家与民族分布不一致,形成异国之间存在民族认同的现象。俄罗斯在南奥塞梯地区便拥有这样的民族认同基础。南奥塞梯人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人同为一族,格鲁吉亚境内的南奥塞梯政府,一直希望与俄罗斯境内的北奥塞梯合并,因而对俄罗斯寄予希望。
俄方为居住在国外又希望回归的俄罗斯人发放护照、给予经济援助,为强化民族认同、开展境外动员创造了必要条件。2008年8月战争爆发时,南奥塞梯地区约70%人口持有俄罗斯护照。
凭借这一有利条件,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对南奥塞梯居民特别是持有俄罗斯护照人员进行快速动员,鼓励他们加入俄罗斯武装力量,组织他们为俄军担任向导,提供现地后勤物资保障,帮助俄军解决了油料欠缺、弹药不足等问题,使俄军战斗力得以快速提高。
开展网络攻击 涣散对方军心
当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刀兵相见的时候,两国网络空间也“硝烟四起”。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俄罗斯对格鲁吉亚展开“蜂群式”网络攻击行动。有专家称,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与军事行动同步的网络攻击。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俄军,俄罗斯网民均可从网站下载黑客软件,安装后点击“开始攻击”按钮,即可加入“蜂群”进行攻击,大大增加了网络攻击规模。有媒体评论:俄罗斯打了一场“网络人民战争”。
“网络人民战争”爆发出巨大威力:格鲁吉亚电信、交通、银行等重要部门瘫痪,急需物资无法及时运抵前方,直接影响到格军作战能力。由于媒体无法正常运行,格鲁吉亚难以与外界沟通。无奈之下,格鲁吉亚外交部只好把新闻发布在Google的公共博客上。
俄罗斯黑客还反客为主,通过格方网络平台发布前线格军伤亡照片、败退资讯、利用民众当人体盾牌等消息;通过格方电视插播俄军势如破竹、格军节节败退的画面;更换格鲁吉亚政府网站上的总统照片为希特勒照片……
通过广泛而猛烈的网络攻击,俄罗斯将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转化成己方获胜的助推器、对方败退的催化剂。
由于格军不愿与俄军打仗的情绪迅速蔓延,当俄军空降兵突袭至格塞纳基陆军基地时,格军精锐山地营不战而逃。俄军进入该基地的第一项任务竟然是“享用基地食堂主人没来得及吃的早餐”。战败后,格军许多士兵不仅没有感到耻辱,而且认为“格鲁吉亚人天生不会打仗,败给俄罗斯是应该的”。
(摘自《中国国防报》)